作者 | 辛夷
编辑 | 杜仲
来源 |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
最近,唐衍勤和李孟龙两位创始人的电话被打爆了,来者的诉求很简单,“你们的店怎么加盟?”
这家店叫“唐三两打酒铺”,不久前刚获得挑战者创投的天使轮投资,据说还“惊动”了唐彬森。只不过犹如“电诈”一般的高密度加盟咨询并不都是被明星风投吸引来的。
据唐衍勤透露,去年就有很多人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唐三两,其中90%都是酒铺的客人,仅仅因为体验了几次就动了加盟的念头,而当时团队成员根本没有公开过联系方式。“毕竟我们2023年才开出首店,那时候还在样板测试,没做好大规模扩张的准备。”
但架不住市场反响太强烈。
李孟龙清楚的记得,有个澳洲的客户为了加盟直接打飞的回国洽谈,不成想还找错了地方。“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我们绵阳一家分店,以为那家店的店长就是唐三两的老板,于是就从墨尔本空降双流(机场),紧接着打车直奔绵阳,一上来就说要加盟,当时那位店长都蒙了。”
投资者和加盟商近乎冲动的热情,让萧疏了几年的大消费总算有了些许回温的迹象。就像李孟龙感慨的那样:这是因为市场上太久没有出现真正的好项目了。
在零售业,好项目不能太复杂,既要让合作者做得会,又让消费者看得懂;但也要足够复杂,至少要做到竞争者抄不走。
方法只有三个字——反常识。
不做包装
沿着成都宏济新路密密层层的社区底商一路走来,中途拐进一间60平左右的铺子,唐三两做的生意一目了然。
临街一方档口,热情的店员招呼来往客人免费尝酒;内堂前厅分两区:吧台区中式复古,40多款酒写在签上,可外带也可堂食;堂食区置三副桌椅,布陈得像邻居家的客厅,除了聊天喝酒,还刚好放得下客人自备的下酒菜。
这里白天基本是中老年主顾的天下,四五块的白酒下肚浑身舒爽。晚上多是年轻人的主场,三杯两盏小酒褪去一身班味。如果实在懒得下楼,外卖到家也要得。
视觉、服务、气氛,每一处都是记忆锚点,但重心还是产品。吧台金属龙头里流出的各色酒体,直观传达出“打酒铺”的含义。
是的,唐三两只卖散酒。
对比市面上主流的包装酒,散酒天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本低、体验性好、在70-90年代的消费人群中认知度高,只是标准化问题迟迟没有解决。
非标“坛子酒”引发的安全隐患堵住了主流需求通道,但同时也意味着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将产生巨大的消费空间。
唐三两推动散酒标准化,得益于创始团队深厚的产业经验。唐衍勤是资深财务专家,曾亲自操盘大型酒厂投并购整合;李孟龙负责渠道营销,执业期间几乎拿遍了所有销售类奖项;另一位创始人于超主攻供应链,不仅熟知每个生产细节,还拥有顶级的产品理解。
基于覆盖酒业全流程的产业积累,三人很快抓住了散酒标准化的重点。
唐衍勤指出,唐三两的产品有两个基本逻辑:
第一,品牌采用选品逻辑,通过和具备完备资质的酒厂合作,每款产品严控检测报告,确保产品品控。
第二,选品标准以实际体验为核心,由真实用户参与的选品会承担起有效的市场测试功能。“我们很注重消费者的需求,每个店销售什么产品最终是由消费者投票决定的,他们在唐三两只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至于产品的安全、品质、性价比等,交给我们去做就好了。”
在产品稳定性方面,唐三两也做了细节考量。比如开发常温长保产品、规范储存方式,以及最大限度降低打酒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它(打酒器)要不停地充气放气,容易带走内容物的香气。一瓶酒开盖的时候52度,卖着卖着成了45度,这就不行。我们调整的结果就是确保机器不影响产品质量。”李孟龙称。
目前唐三两的产品库里有超100个SKU,平均每家门店分配40个左右。其中白酒作为市场普遍接受的稳定性产品,走质价比路线,在所有产品中的比重达到35%;同样具备国民度的啤酒占20%,其次是梅子酒、黄酒、米酒等对新品率要求更高的酒饮。
多元品类致力于在服务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分散单品类价格竞争的风险。
确如李孟龙所说,唐三两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创新业态。如果说十年前专业酒类连锁曾经引领了酒类售卖方式的创新,那么唐三两就做到了品类的彻底颠覆。
“我们有几个特点:第一,100%的自营产品在零售业里并不存在,而我们的散酒全自营;第二,100%的体验率前所未有;第三,酒类堂食和零售结合的成功模型不多。况且我们还把堂食的价格降到零售的水平,而不是把零售的价格涨回堂食。我们这有15块钱一斤的清香型白酒,堂食也是按这个成本结算,喝二两只需3元钱。”
总结来看,唐三两是以社区为主要阵地,兼具零售与餐饮属性,将散酒品类做标准化的连锁品牌。它的商业模式有一定复杂性,但却没有造成消费者和经营者在理解和运作上的障碍。
~对消费者来说,唐三两是开在家门口的散酒铺,是几十年前街边散酒梦核的现代化再造;
~对经营者来说,唐三两是三两个人拧几下酒龙头就能操作的社区小店——这是品牌具备极大可复制性的前提,也是投资人最喜欢的商业叙事。
无论是从供给、需求还是资本角度看,唐三两的模式都无懈可击,以至于已经有门店挂出了相似的招牌。
不过面对这些虎视眈眈的模仿者,唐衍勤表示并不担心。
不求速度
不担心是因为唐三两创始团队的行业经验、实干的执行力及技能组合绝无仅有,尤其是供应链能力,涉及产品分辨、成本判断、消费者洞察和营销推广等,这是外行难以企及的壁垒。
“产业优势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几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为唐三两做准备。”唐衍勤直言。
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依然是隐忧,比如市面上很多品牌推出0加盟费,目的是让加盟商尽快签约、交钱、开店。如果做不到让门店卖货,前期费用无法覆盖,亏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崩盘。
为了解决加盟门店的销售效果,唐三两创始团队通过亲自下场运营跑出了单店模型,宏济新路门店就是品牌的试验田。
唐衍勤分享称,创始门店的人群结构最多元,同时涵盖老社区、新社区以及旅游人群。“我们甚至还在大约距离500米的位置开了一家门店,测试相邻街区的客群重叠率,两个门店步行距离10分钟,事实证明,客户重叠率只有3%,相当于没有。这种密度在传统酒类连锁是不敢想象的。”
在测试阶段,核心团队保持着从早8点到凌晨2点的高强度工作,亲自和路过店门口的几乎每个人打招呼,由此逐步厘清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客户需求、人员要求、运营标准、供应链标准、后台支持、店主画像等一系列问题。
仅以主观性较强的店员招聘为例。李孟龙主导引入人格测试,以亲和力、服务能力、共情能力、交流能力、社交能力等维度,形成一套标准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于店长和加盟商招募,唐三两则会提供涵盖人员招聘、运营规范、产品知识、注意事项、运营指标解读等在内的培训系统,帮助加盟商提高销售表现,培养可持续经营能力。
单店模型跑通后,区域样板打造随之提速。尤其是绵阳、仁寿等下沉市场门店的成功运营,让唐三两破解了“五年万店”的发展秘钥。
李孟龙介绍称,县城有远超想象的消费力,加上酒精是一种情绪饮料,具备高粘性,会进一步激发消费力。从具体运作方面,不同区域的实体零售遵循通行规则:大城多开店,小城开大店。
“唐三两在高线城市以社区店为主,注重人与人的沟通;下沉市场以商圈店为主,更看重形象。因为县城消费人群购物高度集中化,全县人可能都在一两条街上购物,没有在家门口买东西的习惯。”
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店型,唐三两也制定了对应的评估方法。一般来说,高线城市房租高,消费者基数大,由此带来高客单、高销量;县城销售额有限,但房租人工等成本低、利润高。
“我们广州的新店首日卖了一万三,破了之前日销8000元的记录,这就是大流量、强消费力的结果。部分县城的日销售额也就三四千,但算下来可能和广州一样赚钱。这是不同区域的优势所在。”
而对于冬季较长的北方地区,唐三两正在开发“店中店”模型。“店中店不仅可以延长营业时间,还能形成不同商业形态之间的流量互补,而且对门店面积和整体投入的要求更低。”
按照李孟龙的设想,如果店中店模型可以跑通,唐三两的触角甚至可以下探到乡镇一级。
在供应链如此完备且高效的今天,万店连锁对唐三两来说并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但唐三两永远劝大家慢一点。
“今天很多人都是被动创业,不是为了想赚多少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们的愿景就是让每个合作者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生活,这也是我们取得市场信任的基础。”李孟龙说。
对开店来说,慢就是快。
不追流量
经过互联网思维和资本市场对新消费的洗礼,流量思维早已深入人心,但唐三两不走传统流量营销路线。
在李孟龙看来,很多实体品牌在流量平台上做自营并没有太大意义。“现在再想用大IP获客已经不太可能了,达人投放也有限流、降权的风险,品牌花大价钱做流量,最后带来的只是少数基础物料。”
对于以社区店为主的唐三两来说,外部营销带来的流量只是增量,并非门店服务的核心客群。“同比来说,以矩阵逻辑运营一些自然流量平台,门槛更低,触达的用户精准度反而更高。”
唐三两甚至不做纯商业逻辑上的会员。
“传统会员的目的有三:增加粘性、透支消费、差异化服务,这其中自带金融风险和价格歧视,这就是我们坚决杜绝的。”
在李孟龙的规划中,唐三两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周边客群,会员系统不会与储值或购买金额挂钩。“客人来了有积分,正常放送生日、节日福利,未来可能会根据购买频率做梯度会员。”
唐三两的门店营销,只有关注用户体验一个重心。在引流阶段,门店只需要做好招呼顾客尝酒这一个动作;在留客阶段,门店需要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产品结构。
“不同城市区域的消费者饮酒的习惯、口味都不一样,主推的SKU就不一样,这个主要靠管理者自己的判断,销售数据不会骗人。我们作为总部会根据过往数据给大家提供初始产品架构,以及扩充产品库,让门店有更丰富的选择。现在我们库里有100多个品,不排除今年年底会做到上千个产品。”
反常识是一种容易理解但难以落地的经营策略,也是一种短期被误解长期被低估的商业思维。它甚至不是后天形成的。
“做好事的前提是你本身是个好人。”李孟龙说。
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唐三两刚诞生的时候。
2023年,唐衍勤、李孟龙和于超相约一起打台球的时候,唐衍勤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那是40年前的一个夏天,成都社区里还常有卖散装啤酒的大罐子。光着膀子的大爷喝一口散啤,吃一口隔壁买的卤菜下酒,然后和街坊邻居坐在一起聊家常。
当时的唐衍勤只有5岁,跟着外婆出去买菜的时候看到此情此景,突然动了想喝一口的念头,于是打着口渴的幌子从外婆那里讨到了人生中第一杯啤酒。
“喝下去之后,感觉好舒服,那种场景带给我的触动一直保留到今天。”
酒业的从业背景、多年的经验积累和突然涌上心头的记忆产生了化学反应,开一个散酒铺的灵感诞生了。而且这家散酒铺不是单纯的往日重现,而是迎合今天的市场,让所有酒水品类以优质、平价、安全的姿态回归散品。
很快,它有了一个亲切的形象和一个有意趣的名字——“唐”是对国潮盛世的憧憬,“三两”是对小酌怡情的劝诫。“唐三两”是支撑这份寄托的商业载体。
唐衍勤说,唐三两的底色是“人情”、是“正”。
不以包装为定法、不以速度为纲常、不以流量为尺度,品牌的初衷无外乎就是让所有普通消费者都能喝到高品质的散酒。
当一个品牌开始忘记生意,赚钱反而成了一个自然的结果。
以人为本,这本该是商业世界里最大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