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品牌方舟BrandArk
作者:晓芸
从《钢铁侠》中的托尼·斯塔克,到《明日边缘》中的机甲战士,再到《流浪地球2》中的移山计划……在科幻世界中,外置机械装甲早已是屡见不鲜的元素。
“血肉苦弱,机械飞升”,用科技拓展生命的维度,是人类对未来最浪漫的赛博想象之一。
而如今,外骨骼机器人正从赛博幻想,走进现实世界。
泰山、黄山、恩施大峡谷……开年不久,外骨骼机器人作为“登山神器”就在多个景区走红,多条视频在网络迅速出圈。
视频中,登山客们身着简易的机械外骨骼装置,在山道上健步如飞,硬是把登山这项“苦力活”玩成了科幻大片。
伴随着视频走红,不少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备受关注。其中,「极壳科技」作为行业先行者,不仅打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消费级外骨骼”,更斩获了超 120 万美金的众筹预售,成为 2023 年 Kickstarter Best Seller。
那么,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当下处于什么阶段、面临哪些困境?作为行业先行者,极壳科技又是如何突破限制、培育市场?
在爆发前夜拿下融资
事实上,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并不新奇。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研制出了人类首套全身动力外骨骼「Hardiman」,通过液压驱动系统能让穿戴者举起 150 千克重物。
然而,由于体积、价格、操作难易度等问题影响,Hardiman 最终没能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等的不断进步,可穿戴外骨骼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医疗康复领域,并逐渐向商业化发展,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向康复训练、消防抢险、物流搬运、户外登山等领域延伸。
Fortune 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约达12.4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46.7 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42.2%。
图源:Fortune
2021 年,极壳科技创始人孙宽看到了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行业蕴含的巨大机会,正式创立了极壳科技。时值美国外骨骼机器人公司「Sarcos Robotics」成功上市,估值突破 10 亿美元,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让行业迎来了一波融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 2021 年以后,中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融资快速上涨,截至 2023 年融资事件已达 67 起,融资金额超 57 亿元,且行业投融资轮次仍处于较早期,主要集中在天使轮、PreA轮。
借着行业东风,极壳科技自成立起就迅速跃升为资本宠儿,拿下了多家顶尖投资机构的多轮融资:
·2022 年,极壳科技拿下了奇绩创坛的天使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百万元;
·2023 年,极壳科技完成 Pre-A 轮融资,由德迅投资领投,融资金额为数百万美元;
·2024 年,极壳科技完成 Pre A 轮融资,由绿洲资本领投,融资金额达数千万元。
借助资本赋能,极壳科技迅速实现了从产品研发、到规模化量产、再到全球市场扩张的布局,并成功构建起了自身的核心技术壁垒与差异化竞争优势,一跃成为行业中的头部玩家。
据报道,极壳科技在 Kickstarter 上推出了全球首款消费级外骨骼「Hypershell Go」后,仅在一个月内就获得了超 2600 名支持者,而在 Hypershell 众筹达 3000 台之前,至 2021 年全球外骨骼出货量也才 3000 台左右。
从户外赛道切入
品牌方舟了解到,极壳科技创始人孙宽在外骨骼、机器人硬件等领域深耕多年,其核心团队 80% 都是机器人或 AI 等前沿消费电子领域的行业老兵或技术骨干,拥有 DJI、Nothing、小米等企业的工作背景。
作为一个“新兴品类”,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与无人机非常相似,都是率先用于军事领域,后续随着技术进步逐渐下放至民用市场。
然而,早期市面上的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大都用于B端主导的医疗康复领域,价格高昂且专业壁垒太强,需要大量的医疗数据沉淀,市场渗透率极低。对此,极壳科技给出的解法是:像「马斯克造火箭」一样做产品;像「大疆」一样做品牌。
图源:极壳科技
如同大疆从航拍场景切入大众消费市场,成功定义了“航拍无人机”品类。在极壳科技看来,要想复现大疆的成功,外骨骼机器人必须要找到具备高需求潜力的蓝海场景,通过垂直突破建立品类认知。
Statista 数据显示,近些年全球户外运动爱好者规模正快速上升,预计 2025 年将增至 1.97 亿人,全球户外装备市场的收入将达到 279.6 亿美元。
而外骨骼设备具备助力、减负、增强耐力等功能,与户外场景高度契合。于是,经过调研后,极壳科技锚定硬核户外细分市场,围绕户外场景和人群去做产品,建立“户外外骨骼”的品类认知。
图源:极壳科技
选择好细分赛道后,极壳科技便开始着手解决产品痛点,如价格高昂、续航不足、重量超标、交互体验差等难题,针对户外场景做取舍,并用「马斯克造火箭」的逻辑做产品——将工业供应链换成消费电子供应链,给出成本更低的产品解决方案。
同时,为了降低产品价格,极壳科技还自研了 Omega 架构和多个核心的底层元器件。通过自研的 Omega 架构和核心元件,极壳科技把多个关节电机变成了一个中置电机,并将工业传感器的成本从两到三千块钱人民币,降至几十块钱,既满足了用户的轻量化需求,也降低了外骨骼的成本。
以极壳科技的首款产品「Hypershell Go X」为例,其整体重量仅为 2 公斤,折叠后只有一张 A4 纸大小,能够提供 15 公里的续航时长,帮人减少 20% 的体力消耗,同时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数据自我学习迭代,实现个性化发展,而价格仅为 799 美元,与一部 iPhone 16 相当。
图源:极壳科技
凭借自主创新和卓越的性能,Hypershell 一出道就赢得了 FOX NEWS、Yahoo Finance等主流媒体的高度赞扬,并被海外顶尖科技博主评价为“CES 2024 最酷科技单品”。
斩获百万美金预售
由于海外的户外装备市场更为成熟,对外骨骼机器人这种创新性产品的接受度更高,所以极壳科技从一开始就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据报道,极壳科技第一批产品的 5000 个订单基本来自欧洲和美国。
在渠道上,极壳科技沿用了大部分硬科技前辈的出海思路——众筹:利用众筹积累种子用户,通过品类首发优势抢占用户心智。
2023 年 3 月,极壳科技在 Kickstarter 上推出了全球首款消费级外骨骼「Hypershell Go」后,短短一个月内就筹得了 123 万美金,发售超 3000 台,拿下了当年的 Kickstarter Best Seller。
图源:Kickstarter
在众筹平台上,极壳科技专门拍摄了一支宣传短片,展示产品在步行、竞走、跑步、骑行、攀岩、登山、涉水等场景的应用,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罗列了产品的性能参数、功能、优点等。
同时,极壳科技还放上了大量权威媒体的评价报道,以数位科技博主的对比实验视频,直观展示产品价值,利用媒体公信力背书,加强用户的信赖感。
此外,极壳科技还承诺全额承担超过 40 美元部分的运费,并践行 Kickstarter 倡导的环保承诺,由此加深用户的好感度,强化品牌亲和力。
图源:Kickstarter
除了众筹外,极壳科技还建立了海外独立站,进行全方位的品牌建设,进一步积蓄品牌势能。Similarweb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极壳科技的官方独立站月访问量达 24.4 万。其中,直接流量占比达 17.32%、自然流量占比达 30.70%,社媒流量占比高达 48.69%。
在独立站上,极壳科技通过博客营销、社媒营销、口碑营销等方式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网站的搜索排名。其中,社媒营销为极壳科技吸引了大量潜在用户,成为独立站最主要的流量来源地。
Similarweb 数据显示,YouTube 是其独立最大的社媒流量来源,占比高达 94.46%。在 Youtube 上,极壳科技主要与科技达人合作,发布一系列的拆箱、评测、体验视频,进行深度内容种草,借助达人的专业背书和个人影响力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以和户外博主 @Stephen J Reid 的合作为例,博主是一名资深户外运动爱好者和电影制作人,账号主要发布野外露营、越野跑、远足、E-bike 骑行等户外内容,账号虽然只有 13.7 万粉丝,但受众画像与品牌高度契合,其合作视频最终为品牌获得了 21 万次曝光。
图源:Youtube
此外,极壳科技还入驻了 Facebook、Instagram、TikTok 等海外主流社媒平台,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品牌传播矩阵。
BrandArk 观品牌
2024 年 8 月,户外大佬始祖鸟与科技创新公司SKIP 联合推出了动力外骨骼装备「MO/GOTM」,而探路者、迪卡侬等品牌也不甘示弱,纷纷发布了外骨骼装备计划。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叠加银发经济催生的辅助性需求,以及户外运动、极限探险等场景需求激增,可穿戴外骨骼市场或将迎来一波爆发式增长。
而极壳科技的未来,值得期待。